2018年,学校行政工作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围绕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的总体部署,主动服务国家和上海市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学校“十三五”规划、教育综合改革及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各项任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持续促进内涵发展,努力开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十三五”规划、综合改革及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1.“十三五”规划及专项规划。落实学校“十三五”规划各项任务,重点推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学科建设与科研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专项规划的实施,加强对关键指标完成进度的跟踪和规划执行过程的监督。(主管领导:黄有方 金永兴;分管领导:各分管校领导;牵头部门:发展规划处、有关职能处室)
2.教育综合改革。总结《上海海事大学深化综合改革2017年实施方案及推进计划》完成情况,明确2018年综改方案推进落实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加强对关键指标完成进度的跟踪和监督。(主管领导:金永兴 黄有方;分管领导:各分管校领导;牵头部门: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
3.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深化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建立校务委员会。提升师生依法治校意识,对标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指标,稳步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迎接审核评估。(主管领导:黄有方;分管领导:门妍萍;牵头部门:校长办公室、有关职能处室)
二、本科教学及实验室建设
4.一流本科建设。围绕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后的反馈意见,认真进行整改,进一步明确办学思想和目标定位,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立足办学定位与发展方向,聚焦优势、特色专业群,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发展一流本科教育,申报上海市一流本科建设首批试点单位。深入实施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进专业建设、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实践育人。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优化学生评价模式。
5.专业建设。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会计学等6个专业实施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能源与动力工程等6个专业继续进行综合改革建设。完成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完成法学等10个专业达标评估工作。
6.专业结构调整。深化大类培养,适当延迟专业分流。试点实施一年级全院培养、二年级大类培养、三年级起分专业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专业结构调整机制。控制专业总数,对专业进行分类,建立专业培优与退出机制。优先发展特色专业,需求量少、报考率低和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适当减招或隔年招生,刺激专业主动改革发展。
7.课程建设。建设1~2门具有推广价值的通识教育类课程。探索教学资源的拥有和控制,拓展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教学方式,建立既达成目标,又适合校情的通识教育体系。尝试开放网络通识课供学生选修,所修学分计入相应类别通识教育选修课。继续开展双语课程评估和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建成1~2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示范课程。鼓励行业企业教师为本科生授课、开设讲座。改革课程教学评价方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8.学风建设。实施新的学位管理、学业预警及试读制度。严肃课程考核,严抓考试考务,进一步严格执行巡考、监考制度,加大技术防控投入。完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教考分离,根据前期实践经验和大类培养政策调整,适当调整教考分离课程。
9.教学能力建设。继续开展教学方法研讨、教学技术培训、教学观摩、教学沙龙等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活动。组织课堂教学改革、翻转课堂设计、任务引导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培训和研讨。着力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改变传统单一传授“满堂灌”现象。选拔青年教师参加2018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举办校级全英语教学竞赛。继续开展教师与校教学督导组一对一“结对子”活动。
10.创新创业和新工科人才培养。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60项,重点资助竞赛项目5项。举办创新创业与学科竞赛成果展。承办“上海市大学生‘创造杯’大赛”和“上海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探索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联合、国际合作等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探索建设集教育、培训、研发于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推动航运类高校的开放式办学,培养人文素养深厚、国际视野开阔和实践能力过硬的新工科人才。
11.毕业设计。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加强过程监控和规范性管理。加强水上专业毕业环节管理,提高实习报告质量。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查重和盲审工作,下半年开展第二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查重工作。(4~11项工作,分管领导:施欣;牵头部门:教务处)
12.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稳步增长传统专业的招生人数,开设油船、化学品船和液化气船等液货船培训项目。进一步完善与香港海润有限公司的dp培训合作,提高培训质量。与专业企业合作,开展游轮海乘各工种的培训。加强港湾学校教师培训与企业实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学风引导,有序推进港湾学校内涵建设。(分管领导:施欣;牵头部门:继续教育学院、港湾学校)
13.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加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做好实验室的更新改造和维修维护。开展实验项目开发和实验微课建设,提高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探索性实验项目的开出率,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探索“移动实验室”建设,继续推进实验室管理信息化水平。探索教学科研类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的成本共担制,探索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机制。试点1~2个面向全校学生的示范性开放实验项目。(分管领导:施欣;牵头部门:实验室管理处、有关学院)
三、研究生教育和学位点建设
14.研究生招生。2018年计划招收2110名硕士生、79名博士生。提高本硕博连读、硕博连读生的比例,争取硕博连读生占博士生招生人数的20-30%。深化研究生招生改革,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生招生工作。加强研究生招生的网络宣传和申请审核工作。建立研究生招生计划学科导向的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
15.研究生培养体系。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博士、硕士生导师,校内导师争取达800人,企业导师争取达400人。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改革,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管理及相关制度建设。积极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工作,引导更多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新建若干个动态调整校级基地,争取增列若干个上海市示范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设置研究生“三助”岗位。
16.学位点。做好学位点规划与建设方案,加强对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等学位点的建设规划,明确主干研究方向,落实建设资源,强化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梯队建设。全面开展研究生学位授权点的合格评估工作,优化学位点布局,实施学位点动态调整。
17.研究生创新项目。继续开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营造研究生创新氛围,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推荐申报上海市研究生教育项目,力争更大突破。开展上海市研究生暑期学校和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等项目。调动在校研究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及全国性科技竞赛积极性,动员1000左右研究生参赛,继续保持“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智慧城市”等项目的良好成绩。
18.研究生国际化教育。进一步提升我校研究生培养的卓越化、高端化、国际化水平,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研究生项目、海外学习交流、境外实习、实践项目等。争取新增研究生海外交流项目5~10个,研究生海外学习交流人次比2017年增加50%,其中攻读学位的人次增加20%左右。
19.异地办学。继续推进宁波研究生院各项工作,立足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北部湾等港航较发达地区,以研究生院和研究院双核发展模式为主,以其他定制模式为辅,稳步推进异地办学项目。(14~19项工作,分管领导:严伟;牵头部门:研究生院)
20.上海高级国际航运学院。做好师资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探索航运高端人才开发、培养的新机制。继续实施定向emba教育,把优秀的课程和师资定点输送到有需求的企业中去。继续争取第二个dba项目落地。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能级,在企业战略规划、制度创新、政策评估、企业转型、社会化采信等领域发挥高端智库作用。持续推进“启航”名师计划、“航运领袖培养基金”等工作。(分管领导:严伟;牵头部门:上海高级国际航运学院)
四、学科建设和科研
21.学科建设。围绕高峰高原学科第二阶段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进一步凝炼学科发展方向,充分整合科研力量,集聚高端人才,组建高水平的国际化创新团队,提升学科开展重大科研任务、突破行业关键技术的能力和学术水平,增强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产出。
22.科研项目。对接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聚焦行业急需解决的重大研究课题,加强对省部级及以上科技项目的申报指导,确保在项目数量、经费和质量上持续提高。国家级项目突破50项,重点推进重大(重点)项目立项。争取国家基金项目申报数达26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率达1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率达10%。
23.科研成果。省部级奖项超过10项,重点突破国家级奖项。继续实施“上海海事大学顶级期刊论文培育基金”项目,逐步提高sci/ssci、人文社科a/b类论文数量和质量,scis/sci论文超过230篇,重点提高esi高被引/热点论文、一区论文数量。发明专利申请突破180项,授权发明专利数达到90项。
24.智库建设。聚焦高峰高原学科建设,推动支撑科研优势发展的国家级(国际化)、政产学研合作、决策咨询智库等3类平台建设。推动部市共建中国检验检疫国际战略研究院,建立国家“一带一路”tbt-sps信息尊龙凯时入口的技术支持中心、国家跨境供应链风险监测中心等2个国家级平台。推动列入《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的2个平台的建设。推动在环渤海、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北部湾等区域设立研究咨询平台,实现研究咨询区域的拓展。推动服务政府和企业的社会化、国际化平台建设,实现研究开发领域的拓展。
25.重点研究基地。培育国家级及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做好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上海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协调组织工作。进一步加强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中国(上海)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上海离岸工程研究院等科研和智库平台的建设,为国家、上海市和有关行业企业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
26.军工保密资格审查。组织召开军工专门保密委员会工作会议、细化落实保密管理制度、准备资质申请材料等,争取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
27.科研管理。加强科研信息服务,做好科研管理新系统开发工作,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修订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增设人文社科、重大(重点)项目、国际专利等相关奖励,调整重大科研指标的奖励力度,强化制度激励作用。(21~27项工作,分管领导:严伟;牵头部门:科技处)
28.技术成果转化。全力推进技术成果的转化,计划力推3~5项技术成果转化。(主管领导:黄有方,分管领导:严伟;牵头部门: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处)
29.期刊、出版。稳步提升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等评价指标在同类期刊中的排名。继续参加“期刊编校无差错承诺”活动,狠抓书刊编校质量:不少于2刊编校质量达到优良,期刊编校质量整体上保持全市领先水平;图书编校质量逐步提高。出版图书约50种,继续做好国家和上海市“十三五”重点及各类基金图书出版工作。积极申报各类出版基金。做好“十三五”重点图书计划增补工作。(主管领导:黄有方;牵头部门:杂志总社、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
五、招生就业和学生管理
30.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全国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学生大思政教育平台建设。将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和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一、二、三课堂的融合,辅导员、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联动,形成合力,提升课程思政教育内涵,促进育人工作实效。继续推进《大国航路》《走向深蓝》思政大课堂,做好形势与政策课、中国航海日文化论坛、海大人文讲坛等课程和讲堂的思想引领平台建设。进一步开展以“易班”互动社区为重点的网络思政工作。
31.招生。对接各省市的招生改革,研究新形势下的招生政策,调整招生模式和结构,优化招生专业和招生计划的配置,提高我校招生吸引力。推进优质生源基地的后续建设,探索建立与优质生源基地的互动新模式。做好保送生、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春季招生等各类别的招生工作,吸引更多优秀生和特长生报考我校。
32.就业。优化就业服务流程,降低就业服务重心,稳步建设“一站式”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促进校院两级就业市场联动,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继续建设上海市高校创业指导服务站及上海海事大学创业孵化苗圃,探索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立体孵化体系。力争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签约率保持在70%以上。
33.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覆盖面争取达到1500人。提升心理咨询师队伍专业水平,提高辅导员和学生干部识别学生心理危机的能力,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危机预防和干预。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与学院的联动机制。做好2018级本科生、研究生新生的心理普测和后期跟踪。
34.学生管理。继续开展学风建设月活动,营造好学、乐学、上进的良好学习氛围。加强学籍日常管理,做好学籍数据维护。关注学业困难学生,采取学业帮扶措施,建立学业跟踪机制,争取补考人次有所降低。
35.学生资助。在巩固现有奖助学金类别的基础上,优化设置方案,提升奖助工作成效。对贫困生的校园卡消费等数据进行分析,提高帮扶精准度,对“隐性贫困”学生及时关注,提高资助育人实效。
36.辅导员队伍。完善辅导员双向发展机制,完善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实施辅导员职级晋升制度。继续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对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关培训,及辅导员日常培训和辅导员沙龙工作。(30~36项工作,分管领导:王海威;牵头部门:学生处)
六、师资队伍建设
37.人才引进。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进一步发挥学院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建立灵活高效的人才引进制度。进一步拓展多层次人才引进平台,扩大人才对接渠道,提高人才引进效率。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引进考核指标,进一步调动学院、学科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积极性。完善柔性引进制度,建立开放式的人才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人才特区”各项政策落实。继续推进人才引进“三大计划”,2018年目标引进“领航计划”“杰出人才”和“领军人才”6~8名。增加教师队伍数量,加大引进具有海外背景教师的力度,2018年计划新引进教师100名。
38.教师发展。构建跨学院学科人才共享平台,推进交叉学科人才创新平台,打造优势学科人才聚焦平台,以多平台建设实现人才多元化发展。完善校院两级教师发展体系,做好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四大计划”人员培养及考核工作,2018年计划选派国外访学进修人员22名,国内访学人员15名,产学研践习人员20名,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人员7名。认真做好各类人才工程计划申报工作,2018年力争实现各类人才支持计划新突破。强化教学效果,注重科研质量,提高我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探索建立上海海事大学人才激励计划,试行校内人员激励与引进人员并轨工作。加大新进教师年薪制试点工作范围。加大科研博士后、师资博士后人才的招聘与培养工作力度,2018年博士后招聘人数比上年增加50%。
39.人事制度改革。认真做好2018年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深化教师分类评价与发展制度改革,优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发挥教师积极性,出台教师分类聘任与考核评价实施意见。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加强国际化师资培养力度,加大外籍师资引进力度。(第37~39项工作,分管领导:杨万枫;牵头部门:人事处)
40.教师思政。摸索开展新形势下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切实提升我校教师的育德意识及育德能力。将新进员工培训及日常教研室活动等有机融入思政内容,强化政治理论学习,丰富学习方式,开展专题社会实践等,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分管领导:门妍萍;牵头部门:教师工作部)
七、国际交流和教育国际化
41.对外合作与交流。拓展国际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院校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依托imla上海中心、国际海事组织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提升学校在国际海事教育界的影响力。新增境外友好学校4所,鼓励并支持各学院开办各类国际合作项目。组织举办第25次国际海事教师联合会大会、第30次国际海事英语大会、第14次国际轮机模拟器大会联会,协调组织第20次国际航海模拟器教师大会。继续开展“一带一路”海事国家高级专业人才培训,推动交通运输部“一带一路”建设、上海市“一带一路”桥头堡城市建设等项目的开展。
42.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实施“海外名师引进工程”,吸引更多高水平海外专家来校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聘请海外专家来校开设专业课35 门次,专业讲座80场次。争取入选“上海海外名师项目”专家1名,入选“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专家1名。
43.学生海外学习。继续实施“学生全球视野拓展”工程,鼓励优秀学生赴海外学习、实习,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加强与海外知名综合性大学和海事特色类大学的交流合作,开发以修取学分和攻读学位为侧重的海外学习项目,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多途径的教育国际化合作模式和培养体系。启动与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3 1联合培养项目及寒假学习项目,推动与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德国汉堡商学院的学生双边交流项目,推动与法国南巴黎大学、布雷斯特大学建立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计划新增3个校际联合培养项目,2018年参加各类海外学习、实习学生总数达500人。
44.境外办学和合作办学。确保加纳海外办学项目顺利开展,完成项目合作协议续签,以及第五届学生毕业、第九期学生开班和第七期学生来沪学习等相关工作。做好中荷机电学院两个专业和国际运输与物流硕士项目等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各项工作。以加纳办学项目为基础,鼓励各学院赴境外开办港航物流特色类学历学位教育与培训项目。(第41~44项工作,分管领导:施欣;牵头部门:国际交流处)
45.留学生教育。继续推动留学生英语授课课程及英语授课专业的建设,建设重点学科群留学生英语授课课程库。优化留学生教育结构,着力发展学历生教育及专业国际培训项目,努力实现留学生数量与层次同步提升。(分管领导:施欣;牵头部门:国际教育学院、教务处)
八、教育保障能力建设
46.协同合作。开好每两周一次的校长办公会议,会议纪要及时发布于数字校园平台“学校重要工作通报”栏目,确保督办事项办结率100%。做好校内重要工作、重大会议、重点活动的组织、协调和落实。(主管领导:黄有方;分管领导:各分管副校长;牵头部门:校长办公室)
47.财务管理。积极筹措资金,从资金来源上保障学校各项经费支出,加强财务监督管理,切实提高预算执行率和财务工作绩效,力争财政拨款额度和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全面执行预算,进一步推进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高效化。(主管领导:黄有方;牵头部门:财务处)
48.监察审计。开展上海海大资产经营公司及其所属子公司2017年度财务决算审计。做好基本建设的全过程审计监督、修缮工程竣工结算审价和科研纵向课题结题及预算申报审签。继续做好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管领导:黄有方;牵头部门:监察处、审计处)
49.校园基本建设。推动航运科技创新大楼项目前期审批工作,争取年底前获得项目可研批复。确保新建研究生公寓按时交付使用,有效缓解研究生宿舍紧张问题。争取完成校园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为学校发展预留空间。完成港湾学校维修出库项目。推进校园海绵化工程改造,继续做好新校建设1~4期建筑单体环保设施、集装箱供应链技术研究中心等竣工验收工作。(分管领导:严伟;牵头部门:基建处)
50.信息化。启动上海海事大学用户中心数据库建设,以数据中心为支撑,充分利用工作流引擎,优化业务工作流程,提高事务处理效率。进一步优化升级校园无线网络,提高各类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与安全性。保障校园网络、一卡通、应用系统及其他弱电系统正常运行。发挥云计算与云存储在教学科研中的促进作用。加强网络的监控和管理,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分管领导:杨万枫;牵头部门:信息化办公室)
51.图书情报。图书馆安全平稳优质运行,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做好学科、科技查新、专利和行业等情报服务,做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按照《上海海事大学2018年文献资源建设方案》,完成文献资源建设任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努力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完成1~2个图书馆空间改造项目,进一步推进图书馆功能转型。(分管领导:施欣;牵头部门:图书馆)
52.资产管理。做好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做好年度资产清查和调剂工作。出台无形资产(软件类)和捐赠资产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提高资产管理、采购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服务管理效率。完成新校、育明轮资产入账工作,完成新校不动产证的办理,做好学校房产数据的更新与管理。实施公有房管理办法,加强经营性房产的监督管理。(分管领导:杨万枫;牵头部门:资产管理处)
53.后勤管理。强化后勤对内管理、对外监管、酬薪奖惩、人才队伍等制度建设,围绕餐饮、物业、能源、维修、公车等五项重点项目展开监管,提升后勤管理和服务保障的水平。完善学校食堂价格平抑基金制度建设,保持食堂供应价格稳定。提高资源使用效能,能源消耗达到签约目标。坚持生产安全常抓不懈,切实落实安全责任制,实现较重大责任事故为零的目标。持续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与师生服务满意度。(分管领导:王海威;牵头部门:后勤中心)
54.资产经营。做好企业整合、校企分离改革工作,充分调整产业管理架构,形成市场化管理体系。加快推进南通通州湾两中心建设,启动两基地建设。力争完成经营性房产资源的经营目标。(主管领导:黄有方;牵头部门:海大资产经营公司)
55.校园安全。加强校园治安防控工作,充分利用应急指挥平台,实现门卫、巡逻、楼宇管理、学生公寓应急联动。开展消防管理智能化系统建设和交通智能测速系统建设。推进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分管领导:王海威;牵头部门:保卫处)
56.质量管理。发布iso9001:2015版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做好新版文件的宣贯、培训及实施工作。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通过挪威船级社(dnv gl)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证书的换证审核及三个规则证书的年度审核。(分管领导:杨万枫;牵头部门:质量管理办公室)
九、校园文化、校友会
57.校友会和教育发展基金会。筹建4个海外校友会,成立上海海事大学校友企业家联合会,举办全球校友论坛、校友企业家论坛。进一步深化线上、线下校友之家建设。新增6个捐赠项目,基金会计划筹集资金1500万元,校友会筹集资金100万元。推广“中银海大”校友认同卡。组织校友品脾活动30场。完成上海海事大学110周年校庆总策划。启动110周年校庆主题网站。(主管领导:黄有方;分管领导:杨万枫、王海威;牵头部门:校长办公室)
58.校园文化建设。藉由新校落成十周年契机,继续开展校园文化巡访及采编出版工作。筹备编排校园大师剧,献礼学校110周年。有序推进校园景观“母港工程”,对校内道路进行命名并优化路牌等标识系统,建造集装箱主题创客空间、户外大屏等。增加“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电影院线”频次。策划制作系列原创视频,依托新媒体传播途径,输出优秀文化作品。推进校志编撰各项工作,进一步发挥校史馆育人功能。(主管领导:金永兴、黄有方;分管领导:门妍萍、王海威;牵头部门:宣传部、后勤中心)
十、为师生办实事项目
59.提高教职工收入。积极筹措资金,完成2018年收入预算。努力开源节流,完善绩效工资实施方案,继续深化薪酬制度改革,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主管领导:黄有方;分管领导:杨万枫;牵头部门:财务处、人事处)
60.做好教职工体检、福利等。提高教职工体检标准,做好教职工福利、临港双限房申购、人才房贴、人才公寓租赁、人才租房补贴、优秀人才派遣转事业编等工作。做好学校教职工各类落户工作,力争教职工“居转户”工作有新突破,切实为教工安居乐业提供保障。(分管领导:杨万枫、门妍萍;牵头部门:人事处、校工会)
61.宽带、iptv接入服务。继续做好居住在临港的教职工小区宽带、iptv接入登记、协调工作,为教职工提供便捷的网络环境。(分管领导:杨万枫;牵头部门:信息化办公室)
62.开设校内实体书店。积极争取教委资源,结合易班校园服务站项目,在校内开设面向大学生的实体书店,书店面积200平方米,包含图书销售、阅览、读书沙龙等。
63.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训项目。利用学校现有的三个书报亭,积极拓展大学生校内创业实训项目,采取面向在校学生招标,以服务学生项目为主,由学生自行策划,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自负盈亏。(62~63分管领导:王海威;牵头部门:学生处)
64.完成新建研究生公寓项目建设。调动资源,抓紧新建研究生公寓建设,改善研究生住宿条件。(分管领导:严伟;牵头部门:基建处)
65.进行宿舍楼改造。更新1-7号楼、21-26号楼及56-61号楼太阳能淋浴系统,实现手机端水温水位查询功能,提高学生楼宇内洗浴满意度。创建6t学生公寓,将学生公寓打造成为学生“生活的空间、服务的空间、育人的空间、学习的空间、健身的空间、交友的空间”。
66.篮球场改造。为南、北区部分篮球场加装场地照明系统,实现夜间打球功能,方便师生夜晚打球。(65~66 分管领导:王海威;牵头部门:后勤中心)
67.做好教职工补充医疗和帮困。继续加大教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天安保险)投保额度。修订《上海海事大学工会医疗互助帮困基金会章程》,加大对困难教职工帮困的范围和力度。
68.提高教职工暑期疗休养补贴额度。将教职工暑期疗休养补贴额度从3000元调整到4000元。(67~68项工作,分管领导:门妍萍、杨万枫;牵头部门:校工会、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