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是在学校办学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总体构想,也是制定教学计划、组织人才培养和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的依据。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卓越人才培养的有关精神,结合我校事业发展目标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人才需求,现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提出如下原则意见:
一、基本思路
优化通识课程:凸显学校航运特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设立航运特色类通识课,强化学生人文和历史通识教育,建设一批通识示范课程,提高通识教育课程质量。
拓宽专业口径:以专业类为基础建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两个共享平台,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强化实践育人:贯彻落实“实践育人”理念,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强化学生的工程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卓越航运人才。
坚持国际化办学:不断加强国际交流,深入实施国际化教育,加大全英语、双语课程建设力度,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比例。
二、制定原则
(一)试点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加强专业大类下多专业共享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平台建设。
(二)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应体现学科与专业的发展方向,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整体素养的发展需要。
(三)在总学分框架内,增加专业课学时,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与技能。
(四)整合通识选修课和任选课,加强学生航运特色和人文素养通识教育。
三、任务与要求
(一)执行新专业目录
对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调整后的学科门类名称及代码、专业类名称及代码、专业名称及代码、专业介绍修订培养方案,集中反映本科专业目录所作调整的意图和目的。
要求大类招生各专业和同一专业类所属各个专业原则上共同讨论专业类的学科基础课与专业选修课共享课程平台建设,鼓励跨专业类进行学科基础课与专业选修课共享课程平台建设。
(二)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明确毕业生基本能力,优化课程结构
各专业依据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组织教师深入研究和讨论,结合专业的条件、优势、特色,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要体现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主要服务领域,并对毕业生的能力和水平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
课程结构应有效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课程类别、比例、开课学期等)之间的关系,建立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合理分配课堂讲授与学生实践训练的学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学时并制定明确的考核目标;以反映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改革学生包括大学英语在内的课程考核环节,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
四、课程体系
本科各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第二课堂4部分构成,以形成较完整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基本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提高伦理道德的价值判断能力、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通识教育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
1.通识教育必修课
通识教育必修课为校定必修课程,是我校所有本科生必修的课程。由思政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和军体类等4大类课程所组成,共计39学分。
(1)思政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建设的重心宜放在教学安排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尤其是课外阅读和社会调查等课外教学环节要加强,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考核形式和方法。共5门课程,共计13学分。
概论 3学分 54学时(课内讲授45学时,实践9学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学分 36学时
马克思主义原理 3学分 54学时(课内讲授45学时,实践9学时)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3学分 54学时(课内讲授45学时,实践9学时)
形势与政策 2 学分 36学时
(2)大学英语
除国航 英语、国际会计、法学(中澳班)、英语、艺术设计、中荷合作专业和高水平运动员班外,其他专业实习分级教学。大一新生进校时进行英语水平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实施分级教学。第二学年根据第二学期学校组织的统考卷面成绩实行模块教学,即“特色教学模式”和“常规教学模式”。共计16学分。
大学英语 16学分 288学时
(3)计算机技术课程
计算机技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思维和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由3部分组成:普及层《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基础层《大学计算机基础》、技术层《计算机语言》。共计5学分。
类别 | 课程名称 | 选修建议 | 学分 | 学时(授课/上机) | 开设学期 |
普及层 | 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 | 全校学生 | 0 |